當前位置:首頁>>詳情頁面 |
湖北地方立法基地的升級蝶變
2023年第2期 —— 法治時空 作者:文/王國慶 萬莎 楊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2018年,省人大常委會聯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發揮人大立法實踐、高校法學資源兩個優勢,共建“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基地成立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堅持“四個統籌”,指導基地在立法咨詢、立法研究、立法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成果,為提高地方立法質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統籌事業發展,高站位謀劃 為充分發揮基地的“人才高地”“思想智庫”作用,省人大常委會先后制定《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章程》《關于進一步加強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從管理、運行、評價、保障機制等方面強化省、市兩級人大與四所基地在立法參與、信息共享、理論探索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確保基地工作始終與黨委要求“同向同行”,與人大工作安排“并聯并行”,基地全程參與立法項目“直通直行”。五年來,基地先后參與38部國家法律的立法和修法工作,有效發揮基地專家、學者在立法中的專業優勢。中南民族大學基地專家主持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官法(專家建議稿)》獲得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的肯定,為國家立法貢獻了湖北智慧。 二、統籌責任主體,高效能協同 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統籌省、市州人大常委會和基地各類資源,推動形成地方立法工作整體合力,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不斷提高地方立法質量和效率。 建立省人大、市州人大、基地三方聯動機制。省、市州人大常委會適時邀請基地有關人員參加立法調研、考察交流、業務培訓等活動,加強基地對立法工作的全面參與;不定期在基地開展地方立法知識培訓,依托基地專業的師資力量加強對地方立法的指導和支持,推動立法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如,2021年慈善條例立法過程中,省人大常委會邀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基地專家一行先后赴黃石、鄂州等地開展立法調研,全面了解基層慈善工作有關情況以及慈善組織登記管理、培育、結構優化等方面的情況,深度參與條例的修改、論證等各環節,基地專家提出的有關建議被采納吸收。 建立線上線下成果共享機制。線上,通過湖北人大網“立法工作”專欄和“湖北人大”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共享、推介、宣傳最新立法工作動態、理論研究成果等信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創辦微信公眾號“地方立法理論與實務”,及時共享基地最新工作動態和地方立法最新研究成果。線下,四所基地通過刊物創辦、學術交流、論壇會議、教材編撰、課題共建等多種途徑,積極與省內外人大常委會和立法研究機構加強交流聯系,實現立法智力成果共享。共開展立法講座、承辦立法培訓60余場次,舉辦或參與學術交流活動50余場次。 三、統籌職能職責,高質量推進 五年來,省人大常委會指導基地圍繞“一庫三基地”的功能定位,做好立法實務論證咨詢、立法理論研究、立法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 抓實立法實務論證咨詢,服務立法工作需求。建立“五個之前”論證評估機制,組織基地專家在法規草案起草之前、法規草案提交省政府之前、省政府提出議案之前、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之前、提交常委會表決之前這五個關鍵環節,全過程參與論證評估,保障各環節立法質量。2018年以來,基地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區域協同立法、流域立法、“小切口”“小快靈”立法等方面獻力獻策。先后協助召開法規評估論證會130余場次,參與57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的草擬和修改工作,為各級相關機關提供立法咨詢建議146件次。武漢大學基地在參與行政處罰法修訂草案的修法任務時,建議行政處罰分類采用“歸類”模式予以概括,被該法第九條吸收。2021年,為加快推動散居少數民族工作條例修法進程,中南民族大學基地深入鐘祥市九里回族鄉、仙桃市沔城回族鎮等地,通過發放問卷、入戶調查等方式,對條例的實施情況調研評估,起草《湖北省散居少數民族工作條例(修訂專家建議稿)》,為地方民族立法貢獻了專家智慧。 深耕立法理論研究,理論引領立法實踐。充分利用四所基地所在高校學科齊全、人才密集的優勢,不斷整合、優化學術資源,指導基地加強立法理論與實踐領域基礎性問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全國領先的學術成果。五年來,基地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立法研究課題117個,在《法學研究》《法學評論》等各類權威和核心期刊發表立法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141篇。2021年,武漢大學基地和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共同承擔省委2021年度重大調研課題《地方區域協同立法問題研究》,為我省區域協同立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華中科技大學基地調研課題《湖北區域協同立法研究》獲評省人大常委會2021年結題項目優秀成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基地和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共同承擔的研究課題《湖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回顧研究》獲評2022年度湖北省人大研究課題成果一等獎。 著眼立法人才培養,打造立法后備力量。立法人才隊伍是我國法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省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依托四所基地加強立法學學科建設和立法人才培養。武漢大學基地開設《立法學》《立法法學》課程,并招收立法學方向博士后2名。華中科技大學基地加強立法教學實踐課程開發,開設《立法理論與實踐》《立法與政策設計》《地方環境立法診所》等課程,并設立立法理論與實踐研究生招生方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基地開設《立法與政策設計》實務課程,通過實務課程開展地方性法規模擬起草的展示、交流與研討活動,讓學生“零距離”參與立法。中南民族大學基地開設立法原理與實務課程,自2019年開始利用暑期選派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民族法學專業部分碩士研究生赴恩施州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實習,參與地方立法與民族立法實務。 四、統籌資源整合,高標準保障 為保障基地科學、規范、高效運行,省人大常委會從場地、人員、制度、項目、經費等各方面加強對基地的運行保障,幫助協調解決相關問題,著力構建合作發展長效機制。 完善基地運行機制。圍繞組織建設,制定《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總體建設方案》,明確基地設立條件、工作原則和工作內容,同時注重成果運用、立足長遠發展、強化服務保障。四所基地均依托各自高校法學院掛牌,確定了固定辦公場所,配備了主任、基地秘書。同時,不斷加強人員和場所、專家庫、財務經費、會務等各方面管理,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如,武漢大學基地制定了財務管理規定和會務工作規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基地建立了財務制度,基地運行更加規范高效。圍繞經費保障,建立日常工作經費+委托項目經費相結合的機制,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基地日常工作經費納入年度預算,每年撥付。基地所屬高校根據需要安排配套經費,切實保障基地基礎建設、日常運轉和工作開展。 充實完善基地專家庫。堅持對基地專家庫“開放運行、動態調整”,專家庫成員既有本校專家學者,也有校外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還與省人大常委會法律顧問打通使用,資源共享。目前,基地共有專家380余名,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領域。近年來,基地部分專家先后獲得“全國法學會系統先進個人”“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個人”等榮譽。 完善項目保障機制。在項目來源上,每年年初,通過“湖北人大”網等平臺及時通報省、市州年度立法、監督、培訓工作計劃,研究課題指南以及相關工作進展情況,便于基地提前掌握、對接立法項目和研究項目。同時,積極對接全國人大、省直各相關部門、市州人大等單位爭取立法項目資源,搭建需求溝通、資源對接橋梁。在項目內容上,從參與立法向監督執法、促進守法和宣傳普法等領域全過程拓展,推動基地功能由立法中向立法前、立法后兩端延伸。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基地分別圍繞《湖北省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條例》《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促進條例》和《武漢市禁毒條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護條例》開展立法后評估,提出改進立法、執法工作或者修改法規的意見建議,推動地方性法規有效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