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桑梓龍燈隊游行十余里,浩浩蕩蕩歡慶到我家,鬧春祈福。
我居城郊自建房,離老家不遠,提前一天,承頭的高伯就告知,村里的龍燈隊要來拜年,熱鬧一下。故鄉情深,我亦非常樂意接龍。
堂屋的八仙桌設有香案,還擺有不少瓜子鹽豆水果。香燭已點燃,映照笑逐顏開舞龍人。一掛長鞭炸起來,蜿蜒舞動的金龍進屋,繞香案一圈,再緩緩舞出。引龍人手持一柄樹棍,棍子的頂端架設一鈴鐺,手抖一下,鈴鐺就響一聲。在鈴鐺的響聲中,引龍人高聲唱起了賀詞:“遠望貴府彩云生,近看貴府喜氣臨。金龍賀喜在貴府,送福送壽進府門。金銀財寶堆成山,兒孫滿堂笑盈盈。婆婆接龍添福添壽,學生接龍金榜題名……”引龍人每賀一句,眾人齊聲附合:“喜喲!”賀畢,金龍便在門口舞動上下翻飛。
我一時興起,接過龍頭,大聲嗬嗬幾下,先是在門口跑了一圈,算是熱身,隨后,將龍頭舉起,上下翻飛,游龍在鼓樂聲中騰云駕霧,祈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鼓點急,龍便舞得快,鼓點緩,龍便舞得慢,踩點舞龍。龍燈隊人員清一色身著中國紅運動服,頭包白毛巾,腰系黃綢帶,威風喜慶。我一身便服,雖不倫不類,卻樂在其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初中畢業,回鄉務農。一年春節,幾位年長的大伯一合計,說農村實行責任制后,國泰民安,該成立舞龍隊慶賀慶賀。一支舞龍隊由引龍人、舞龍人、敲鑼打鼓等人組成。龍身節數一般成單數,17節、19節、21節不等,當然還有更長的,一節一人。扎龍是個技巧活,龍骨和把柄需要木匠來完成,而龍頭龍身則需心靈手巧的鄉村工匠來制作。先是用麻繩連結龍骨,再用布匹包裹龍身,黃的叫金龍,花的叫彩龍,紅的叫紅龍。布匹的花色必須耀眼,圖的是喜慶。扎龍的最后環節是為龍頭粘貼胡須和點睛,胡須大都是黑的,少有白的,因為白須為長龍,比黑須長一輩,有“充大”之嫌,為減少沖突和矛盾,故避之。點睛則由村子里德高望重者來完成,且嘴里念念有詞:“金龍金龍現金身,口吐金火祈太平:一求風調雨順,二求五谷豐登,三求百業興旺,四求身體健康……”
龍制作好,該是開光的時候。開光選擇晚飯時辰,擺上香爐,點燃蠟燭,舞龍人分別叩頭上香,讓龍附上神的色彩。鑼鼓響,舞龍人各就各位,在農戶的院子里舞動起來,或站立,或躺臥,或邊走邊舞,盡興了,才算開光完畢。
組織者見我剛出學堂門,眉清目秀,讓我練習敲鑼。我先是背誦鑼譜,然后開始配合練習,不幾天就能合上點子跟上節奏,把鑼敲得震天響。敲鑼不刺激,慢悠悠,四五四六的,青春的熱血得不到釋放,我便想著加入到熱火朝天的舞龍隊伍。玩龍尾的是已到中年的堂哥,因需不停左右擺動,消耗體力,加上方法不當,時間長了有些疲沓。我試著接過堂哥的龍尾,就著龍勢,將龍尾搖得虎虎生風,眾人皆呼好。龍尾活,龍才活,不然就叫懶龍、病龍。就這樣,我成了一名年齡最小的舞龍人。
一張牛皮大鼓,兩人抬著開路報信,咚、咚、咚……老遠,村民就知道龍來了,紛紛放鞭接龍。引龍的祝詞唱畢,龍便開始舞動起來,鞭炮不息,舞龍不止,鞭炮聲多久,龍就舞多久。鞭炮聲、嗬嗬聲、鑼鼓聲,響徹云霄,龍騰有勢,生氣勃勃。
龍比著玩,俗稱賽龍。約定時間,齊聚一處稻場,面對面,對著玩,肩并肩,排著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紅旗招展,那場面,那氣勢,只有在正月的鄉村才能見到。
舞龍從正月初一舞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便開始化龍。同樣在稻場,將包裹龍身的龍皮掀下來,架上篝火,由引龍人扔進篝火里,化作縷縷青煙騰飛升天,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龍骨和龍筋(麻繩)收集存放,待到來年再裹上龍皮,涅槃重生。
金龍再次舞起來,舞的是百姓的精氣神,舞的是對風調雨順的向往。